•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z6com

    • 邮箱登录
    科研诚信

    这些行为均涉嫌学术不端!

    发布时间: 2023-08-17
     

     

     



    关于学术不端,国家部委各类文件中已有赘述,具体如下:
    1、《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2022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等22 个部门联合发布,《规则》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重复发表等7种科研失信行为,并对从事论文买卖、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的查处作出规定,细化了违反科技伦理规范的行为,强调以弄虚作假方式获得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或伪造、篡改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文件等均属于科研失信行为。具体附后。
    2、《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2019年5月发布的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全面界定了学术出版行业的不端行为。具体附后。
    3、国内外各种科研不端案例总结。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专家将常见的科研不端行为列举为20种,共分为六大类,全面总结了国内学术不端行为。具体附后。

    附1:

    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门关于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的通知

    国科发监〔2022〕221号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科技部会同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科技部 中央宣传部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务院国资委 市场监管总局 中科院
    社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委
    国防科工局 中国科协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
    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2年8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
    图片

    第一章  总  则

    图片
    第一条 为规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所称的科研失信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学研究行为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包括:
    (一)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或项目申请书;
    (二)编造研究过程、伪造研究成果,买卖实验研究数据,伪造、篡改实验研究数据、图表、结论、检测报告或用户使用报告等;
    (三)买卖、代写、代投论文或项目申报验收材料等,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
    (四)以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等弄虚作假的方式或采取请托、贿赂、利益交换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科研活动审批,获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研经费、奖励、荣誉、职务职称等;
    (五)以弄虚作假方式获得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或伪造、篡改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文件等;
    (六)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等违反论文、奖励、专利等署名规范的行为;
    (七)重复发表,引用与论文内容无关的文献,要求作者非必要地引用特定文献等违反学术出版规范的行为;
    (八)其他科研失信行为。
    本规则所称抄袭剽窃、伪造、篡改、重复发表等行为按照学术出版规范及相关行业标准认定。
    第三条 有关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对科研失信行为不得迁就包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干扰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
    第四条 科研失信行为当事人及证人等应积极配合调查,如实说明情况、提供证据,不得伪造、篡改、隐匿、销毁证据材料。
    图片

    第二章  职责分工

    图片

    第五条 科技部和中国社科院分别负责统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有关科研失信行为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或涉及多个部门(单位)的,可组织开展联合调查处理或协调不同部门(单位)分别开展调查处理。

    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本系统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建立健全重大科研失信事件信息报送机制,并可对本系统发生的科研失信行为独立组织开展调查处理。

    第六条 科研失信行为被调查人是自然人的,一般由其被调查时所在单位负责调查处理;没有所在单位的,由其所在地的科技行政部门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开展调查处理。调查涉及被调查人在其他曾任职或求学单位实施的科研失信行为的,所涉单位应积极配合开展调查处理并将调查处理情况及时送被调查人所在单位。牵头调查单位应根据本规则要求,负责对其他参与调查单位的调查程序、处理尺度等进行审核把关。

    被调查人是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法人、非法人组织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调查处理。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由其所在地的科技行政部门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开展调查处理。

    第七条 财政性资金资助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的申报、评审、实施、结题、成果发布等活动中的科研失信行为,由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管理部门(单位)负责组织调查处理。项目申报推荐单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参与单位等应按照项目管理部门(单位)的要求,主动开展并积极配合调查,依据职责权限对违规责任人作出处理。

    第八条 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申报中的科研失信行为,由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管理部门(单位)负责组织调查,并分别依据管理职责权限作出相应处理。科技奖励、科技人才推荐(提名)单位和申报单位应积极配合并主动开展调查处理。

    第九条 论文发表中的科研失信行为,由第一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牵头调查处理;没有通讯作者的,由第一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牵头调查处理。作者的署名单位与所在单位不一致的,由所在单位牵头调查处理,署名单位应积极配合。论文其他作者所在单位应积极配合牵头调查单位,做好对本单位作者的调查处理,并及时将调查处理情况书面反馈牵头调查单位。

    学位论文涉嫌科研失信行为的,由学位授予单位负责调查处理。

    发表论文的期刊或出版单位有义务配合开展调查,应主动对论文是否违背科研诚信要求开展调查,并应及时将相关线索和调查结论、处理决定等书面反馈牵头调查单位、作者所在单位。

    第十条 负有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职责的相关单位,应明确本单位承担调查处理职责的机构,负责登记、受理、调查、处理、复查等工作。

    图片

    第三章  调 查

    图片
    第一节  举报和受理

    第十一条 举报科研失信行为可通过下列途径进行:

    (一)向被举报人所在单位举报;

    (二)向被举报人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管理部门举报;

    (三)向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计划等的管理部门(单位)举报;

    (四)向发表论文的期刊或出版单位举报;

    (五)其他途径。

    第十二条 举报科研失信行为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举报对象;

    (二)举报内容属于本规则第二条规定的范围;

    (三)有明确的违规事实;

    (四)有客观、明确的证据材料或可查证线索。

    鼓励实名举报,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第十三条 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举报,不予受理:

    (一)举报内容不属于本规则第二条规定的范围;

    (二)没有明确的证据和可查证线索的;

    (三)对同一对象重复举报且无新的证据、线索的;

    (四)已经作出生效处理决定且无新的证据、线索的。

    第十四条 接到举报的单位应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并通知实名举报人,不予受理的应说明情况。符合本规则第十二条规定且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的,应予以受理;不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的,可转送相关责任单位或告知举报人向相关责任单位举报。

    举报人可以对不予受理提出异议并说明理由;异议不成立的,不予受理。

    第十五条 下列科研失信行为线索,符合受理条件的,有关单位应主动受理,主管部门应加强督查。

    (一)上级机关或有关部门移送的线索;

    (二)在日常科研管理活动中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管理等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线索;

    (三)媒体、期刊或出版单位等披露的线索

    第二节  调 查

    第十六条 调查应制订调查方案,明确调查内容、人员、方式、进度安排、保障措施、工作纪律等,经单位相关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第十七条 调查应包括行政调查和学术评议。行政调查由单位组织对相关事实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对相关原始实验数据、协议、发票等证明材料和研究过程、获利情况等进行核对验证。学术评议由单位委托本单位学术(学位、职称)委员会或根据需要组成专家组,对涉及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专家组应不少于5人,根据需要由相关领域的同行科技专家、管理专家、科研诚信专家、科技伦理专家等组成。

    第十八条 调查需要与被调查人、证人等谈话的,参与谈话的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谈话内容应书面记录,并经谈话人和谈话对象签字确认,在履行告知程序后可录音、录像。

    第十九条 调查人员可按规定和程序调阅、摘抄、复印相关资料,现场察看相关实验室、设备等。调阅相关资料应书面记录,由调查人员和资料、设备管理人签字确认,并在调查处理完成后退还管理人。

    第二十条 调查中应当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对有关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核实。可根据需要要求举报人补充提供材料,必要时可开展重复实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测试、评估或评价,经举报人同意可组织举报人与被调查人就有关学术问题当面质证。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手段收集证据。

    第二十一条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人的行为可能影响公众健康与安全或导致其他严重后果的,调查人员应立即报告,或按程序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第二十二条 调查中发现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涉嫌从事论文及其实验研究数据、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申报验收材料等的买卖、代写、代投服务的,应及时报请有关主管部门依法依规调查处理。

    第二十三条 调查中发现关键信息不充分或暂不具备调查条件的,可经单位相关负责人批准中止调查。中止调查的原因消除后,应及时恢复调查,中止的时间不计入调查时限。

    调查期间被调查人死亡的,终止对其调查,但不影响对涉及的其他被调查人的调查。

    第二十四条 调查结束应形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包括线索来源、举报内容、调查组织、调查过程、事实认定及相关当事人确认情况、调查结论、处理意见建议及依据,并附证据材料。调查报告须由全体调查人员签字。一般应在调查报告形成后的15个工作日内将相关调查处理情况书面告知参与调查单位或其他具有处理权限的单位。

    需要补充调查的,应根据补充调查情况重新形成调查报告。

    第二十五条 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应自决定受理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

    特别重大复杂在前款规定期限内仍不能完成调查的,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可延长调查期限,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对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移送的,调查延期情况应向移送机关或部门报告。


    第四章  处 理


    第二十六条 被调查人科研失信行为的事实、情节、性质等最终认定后,由具有处理权限的单位按程序对被调查人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七条 处理决定作出前,应书面告知被调查人拟作出处理决定的事实、依据,并告知其依法享有陈述与申辩的权利。被调查人逾期没有进行陈述或申辩的,视为放弃权利。被调查人作出陈述或申辩的,应充分听取其意见。
    第二十八条 处理决定书应载明以下内容:
    (一)被处理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或名称,身份证件号码或社会信用代码等);
    (二)认定的事实及证据;
    (三)处理决定和依据;
    (四)救济途径和期限;
    (五)其他应载明的内容。
    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负责向被处理人送达书面处理决定书,并告知实名举报人。有牵头调查单位的,应同时将处理决定书送牵头调查单位。对于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移送的,应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报送移送单位。
    第二十九条 处理措施的种类:
    (一)科研诚信诫勉谈话;
    (二)一定范围内公开通报;
    (三)暂停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等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限期整改;
    (四)终止或撤销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等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追回结余资金,追回已拨财政资金;
    (五)一定期限禁止承担或参与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等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
    (六)撤销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相关学术奖励、荣誉等并追回奖金,撤销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职务职称;
    (七)一定期限取消申请或申报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称号和职务职称晋升等资格;
    (八)取消已获得的院士等高层次专家称号,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以及学术、学位委员会等学术工作机构的委员或成员资格;
    (九)一定期限取消作为提名或推荐人、被提名或被推荐人、评审专家等资格;
    (十)一定期限减招、暂停招收研究生直至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
    (十一)暂缓授予学位;
    (十二)不授予学位或撤销学位;
    (十三)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
    (十四)其他处理。
    上述处理措施可合并使用。给予前款第五、七、九、十项处理的,应同时给予前款第十三项处理。被处理人是党员或公职人员的,还应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规定,由有管辖权的机构给予处理或处分;其他适用组织处理或处分的,由有管辖权的机构依规依纪依法给予处理或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对科研失信行为情节轻重的判定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行为偏离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程度;
    (二)是否有造假、欺骗,销毁、藏匿证据,干扰、妨碍调查或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
    (三)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程度;
    (四)行为是首次发生还是屡次发生;
    (五)行为人对调查处理的态度;
    (六)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三十一条 有关机构或单位有组织实施科研失信行为,或在调查处理中推诿、包庇,打击报复举报人、证人、调查人员的,主管部门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等规定,撤销该机构或单位因此获得的相关利益、荣誉,给予公开通报,暂停拨款或追回结余资金、追回已拨财政资金,禁止一定期限内承担或参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等本规则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相应处理,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经调查认定存在科研失信行为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理:
    (一)情节较轻的,给予本规则第二十九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十一项相应处理;
    (二)情节较重的,给予本规则第二十九条第二项、第四至第十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相应处理,其中涉及取消或禁止期限的,期限为3年以内;
    (三)情节严重的,给予本规则第二十九条第二项、第四至第十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相应处理,其中涉及取消或禁止期限的,期限为3至5年;
    (四)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本规则第二十九条第二项、第四至第十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相应处理,其中涉及取消或禁止期限的,期限为5年以上。
    存在本规则第二条第一至第五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处理不应低于前款第二项规定的尺度。
    第三十三条 给予本规则第三十二条第二、三、四项处理的被处理人正在申报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或被推荐为相关候选人、被提名人、被推荐人等的,终止其申报资格或被提名、被推荐资格。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从轻处理:
    (一)有证据显示属于过失行为且未造成重大影响的;
    (二)过错程度较轻且能积极配合调查的;
    (三)在调查处理前主动纠正错误,挽回损失或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
    (四)在调查中主动承认错误,并公开承诺严格遵守科研诚信要求、不再实施科研失信行为的。
    论文作者在被举报前主动撤稿且未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可从轻或免予处理。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从重处理:
    (一)伪造、篡改、隐匿、销毁证据的;
    (二)阻挠他人提供证据,或干扰、妨碍调查核实的;
    (三)打击、报复举报人、证人、调查人员的;
    (四)存在利益输送或利益交换的;
    (五)有组织地实施科研失信行为的;
    (六)多次实施科研失信行为或同时存在多种科研失信行为的;
    (七)证据确凿、事实清楚而拒不承认错误的。
    第三十六条 根据本规则给予被处理人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处理的,处理决定由省级及以下地方相关单位作出的,处理决定作出单位应在决定生效后10个工作日内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和所在地省级科技行政部门。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应在收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过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按规定汇交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信息,并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报送科技部。
    处理决定由国务院部门及其所属(含管理)单位作出的,由该部门在处理决定生效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按规定汇交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信息,并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报送科技部。
    第三十七条 有关部门和地方依法依规对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的相关被处理人实施联合惩戒。
    第三十八条 被处理人科研失信行为涉及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等的,调查处理单位应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同时报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管理部门(单位)。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管理部门(单位)应依据经查实的科研失信行为,在职责范围内对被处理人作出处理,并制作处理决定书,送达被处理人及其所在单位。
    第三十九条 对经调查未发现存在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单位应及时以适当方式澄清。
    对举报人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举报人所在单位应依据相关规定对举报人严肃处理。
    第四十条 处理决定生效后,被处理人如果通过全国性媒体公开作出严格遵守科研诚信要求、不再实施科研失信行为承诺,或对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可根据被处理人申请对其减轻处理。
    图片

    第五章  申诉复查

    图片
    第四十一条 举报人或被处理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按照处理决定书载明的救济途径向作出调查处理决定的单位或部门书面提出申诉,写明理由并提供相关证据或线索。
    调查处理单位(部门)应在收到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并告知申诉人,不予受理的应说明情况。
    决定受理的,另行组织调查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按照本规则的调查程序开展复查,并向申诉人反馈复查结果。
    第四十二条 举报人或被处理人对复查结果不服的,可向调查处理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书面提出申诉,申诉必须明确理由并提供充分证据。对国务院部门作出的复查结果不服的,向作出该复查结果的国务院部门书面提出申诉。
    上级主管部门应在收到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仅以对调查处理结果和复查结果不服为由,不能说明其他理由并提供充分证据,或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申诉的,不予受理。决定受理的,应组织复核,复核结果为最终结果。
    第四十三条 复查、复核应制作复查、复核意见书,针对申诉人提出的理由给予明确回复。复查、复核原则上均应自受理之日起90个工作日内完成。 
    图片

    第六章  保障与监督

    图片
    第四十四条 参与调查处理工作的人员应秉持客观公正,遵守工作纪律,主动接受监督。要签署保密协议,不得私自留存、隐匿、摘抄、复制或泄露问题线索和调查资料,未经允许不得透露或公开调查处理工作情况。
    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调查、测试、评估或评价时,应履行保密程序。
    第四十五条 调查处理应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参与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人员应签署回避声明。被调查人或举报人近亲属、本案证人、利害关系人、有研究合作或师生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调查处理情形的,不得参与调查处理工作,应主动申请回避。被调查人、举报人有权要求其回避。
    第四十六条 调查处理应保护举报人、被举报人、证人等的合法权益,不得泄露相关信息,不得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人或被举报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对于调查处理过程中索贿受贿、违反保密和回避制度、泄露信息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第四十七条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是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第一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调查处理工作相关的配套制度,细化受理举报、科研失信行为认定标准、调查处理程序和操作规程等,明确单位科研诚信负责人和内部机构职责分工,保障工作经费,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抓早抓小,并发挥聘用合同(劳动合同)、科研诚信承诺书和研究数据管理政策等在保障调查程序正当性方面的作用。
    第四十八条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履行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职责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四十九条 科技部和中国社科院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大科研失信事件应加强信息通报与公开
    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各地方应加强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的协调配合、结果互认、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等工作。
    图片

    第七章  附  则

    图片
    第五十条 本规则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是指未真实开展实验研究,通过向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或他人付费获取实验研究数据。委托第三方进行检验、测试、化验获得检验、测试、化验数据,因不具备条件委托第三方按照委托方提供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得原始实验记录和数据,通过合法渠道获取第三方调查统计数据或相关公共数据库数据,不属于买卖实验研究数据。
    (二)代投,是指论文提交、评审意见回应等过程不是由论文作者完成而是由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或他人代理。
    (三)实质学术贡献,是指对研究思路、设计以及分析解释实验研究数据等有重要贡献,起草论文或在重要的知识性内容上对论文进行关键性修改,对将要发表的版本进行最终定稿等。
    (四)被调查人所在单位,是指调查时被调查人的劳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被调查人是学生的,调查处理由其学籍所在单位负责。
    (五)从轻处理,是指在本规则规定的科研失信行为应受到的处理幅度以内,给予较轻的处理。
    (六)从重处理,是指在本规则规定的科研失信行为应受到的处理幅度以内,给予较重的处理。
    本规则所称的“以上”“以内”不包括本数,所称的“3至5年”包括本数。
    第五十一条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可依据本规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细则。
    第五十二条 科研失信行为被调查人属于军队管理的,由军队按照其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相关主管部门已制定本行业、本领域、本系统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且处理尺度不低于本规则的,可按照已有规则开展调查处理。
    第五十三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科技部和中国社科院负责解释。《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国科发监〔2019〕323号)同时废止。

    附2: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

    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 174—2019

    2019-07-01实施

     

    图片

    3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3.1 剽窃

    3.1.1 观点剽窃

    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他人的观点,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应界定为观点剽窃。观点剽窃的表现形式包括:

    a) 不加引注地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论点、观点、结论等。

    b) 不改变其本意地转述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c) 对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删减部分内容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d) 对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进行拆分或重组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e) 对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增加一些内容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3.1.2 数据剽窃

    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应界定为数据剽窃。数据剽窃的表现形式包括:

    a) 不加引注地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

    b)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进行些微修改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c)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进行一些添加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d)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进行部分删减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e) 改变他人已发表文献中数据原有的排列顺序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f) 改变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的呈现方式后不加引注地使用,如将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述,或者将文字表述转换成图表。

    3.1.3 图片和音视频剽窃

    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图片和音视频,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应界定为图片和音视频剽窃。图片和音视频剽窃的表现形式包括:

    a) 不加引注或说明地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图像、音视频等资料。

    b)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图片和音视频进行些微修改后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

    c)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图片和音视频添加一些内容后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

    d)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图片和音视频删减部分内容后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

    e)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图片增强部分内容后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

    f)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图片弱化部分内容后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

    3.1.4 研究(实验)方法剽窃

    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他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实验)方法,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应界定为研究(实验)方法剽窃。研究(实验)方法剽窃的表现形式包括:

    a) 不加引注或说明地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实验)方法。

    b) 修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实验)方法的一些非核心元素后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

    3.1.5 文字表述剽窃

    不加引注地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具有完整语义的文字表述,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应界定为文字表述剽窃。文字表述剽窃的表现形式包括:

    a) 不加引注地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

    b) 成段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虽然进行了引注,但对所使用文字不加引号,或者不改变字体,或者不使用特定的排列方式显示。

    c) 多处使用某一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却只在其中一处或几处进行引注。

    d) 连续使用来源于多个文献的文字表述,却只标注其中一个或几个文献来源。

    e) 不加引注、不改变其本意地转述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包括概括、删减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或者改变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的句式,或者用类似词语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进行同义替换。

    f)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增加一些词句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g)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删减一些词句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3.1.6 整体剽窃

    论文的主体或论文某一部分的主体过度引用或大量引用他人已发表文献的内容,应界定为整体剽窃。整体剽窃的表现形式包括:

    a) 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

    b) 在他人已发表文献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内容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如补充一些数据,或者补充一些新的分析等。

    c)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进行缩减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

    d) 替换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研究对象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

    e) 改变他人已发表文献的结构、段落顺序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

    f) 将多篇他人已发表文献拼接成一篇论文后发表。

    3.1.7 他人未发表成果剽窃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未发表的观点,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实验)方法,数据、图片等,或获得许可但不加以说明,应界定为他人未发表成果剽窃。他人未发表成果剽窃的表现形式包括:

    a)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已经公开但未正式发表的观点,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实验)方法,数据、图片等。

    b) 获得许可使用他人已经公开但未正式发表的观点,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实验)方法,数据、图片等,却不加引注,或者不以致谢等方式说明。

    3.2 伪造

    伪造的表现形式包括:

    a) 编造不以实际调查或实验取得的数据、图片等。

    b) 伪造无法通过重复实验而再次取得的样品等。

    c) 编造不符合实际或无法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结论等。

    d) 编造能为论文提供支撑的资料、注释、参考文献。

    e) 编造论文中相关研究的资助来源。

    f) 编造审稿人信息、审稿意见。

    3.3 篡改

    篡改的表现形式包括:

    a) 使用经过擅自修改、挑选、删减、增加的原始调查记录、实验数据等,使原始调查记录、实验数据等的本意发生改变。

    b) 拼接不同图片从而构造不真实的图片。

    c) 从图片整体中去除一部分或添加一些虚构的部分,使对图片的解释发生改变。

    d) 增强、模糊、移动图片的特定部分,使对图片的解释发生改变。

    e) 改变所引用文献的本意,使其对己有利。

    3.4 不当署名

    不当署名的表现形式包括:

    a) 将对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有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外。

    b) 未对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有实质性贡献的人在论文中署名。

    c) 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将其列入作者名单。

    d) 作者排序与其对论文的实际贡献不符。

    e) 提供虚假的作者职称、单位、学历、研究经历等信息。

    3.5 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的表现形式包括:

    a) 将同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期刊。

    b) 在首次投稿的约定回复期内,将论文再次投给其他期刊。

    c) 在未接到期刊确认撤稿的正式通知前,将稿件投给其他期刊。

    d) 将只有微小差别的多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期刊。

    e) 在收到首次投稿期刊回复之前或在约定期内,对论文进行稍微修改后,投给其他期刊。

    f) 在不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将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经发表论文,原封不动或做些微修改后再次投稿。

    3.6 重复发表

    重复发表的表现形式包括:

    a) 不加引注或说明,在论文中使用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发表文献中的内容。

    b) 在不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摘取多篇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发表文献中的部分内容,拼接成一篇新论文后再次发表。

    c) 被允许的二次发表不说明首次发表出处。

    d) 不加引注或说明地在多篇论文中重复使用一次调查、一个实验的数据等。

    e) 将实质上基于同一实验或研究的论文,每次补充少量数据或资料后,多次发表方法、结论等相似或雷同的论文。

    f) 合作者就同一调查、实验、结果等,发表数据、方法、结论等明显相似或雷同的论文。

    3.7 违背研究伦理

    论文涉及的研究未按规定获得伦理审批,或者超出伦理审批许可范围,或者违背研究伦理规范,应界定为违背研究伦理。违背研究伦理的表现形式包括:

    a)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未按规定获得相应的伦理审批,或不能提供相应的审批证明。

    b)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超出伦理审批许可的范围。

    c)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中存在不当伤害研究参与者,虐待有生命的实验对象,违背知情同意原则等违背研究伦理的问题。

    d) 论文泄露了被试者或被调查者的隐私。

    e) 论文未按规定对所涉及研究中的利益冲突予以说明。

    3.8 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包括:

    a) 在参考文献中加入实际未参考过的文献。

    b) 将转引自其他文献的引文标注为直引,包括将引自译著的引文标注为引自原著。

    c) 未以恰当的方式,对他人提供的研究经费、实验设备、材料、数据、思路、未公开的资料等,给予说明和承认(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d) 不按约定向他人或社会泄露论文关键信息,侵犯投稿期刊的首发权。

    e) 未经许可,使用需要获得许可的版权文献。

    f) 使用多人共有版权文献时,未经所有版权者同意。

    g) 经许可使用他人版权文献,却不加引注,或引用文献信息不完整。

    h) 经许可使用他人版权文献,却超过了允许使用的范围或目的。

    i) 在非匿名评审程序中干扰期刊编辑、审稿专家。

    j) 向编辑推荐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审稿专家。

    k) 委托第三方机构或者与论文内容无关的他人代写、代投、代修。

    l) 违反保密规定发表论文。

     

    4 审稿专家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4.1 违背学术道德的评审

    论文评审中姑息学术不端的行为,或者依据非学术因素评审等,应界定为违背学术道德的评审。违背学术道德的评审的表现形式包括:

    a) 对发现的稿件中的实际缺陷、学术不端行为视而不见。

    b) 依据作者的国籍、性别、民族、身份地位、地域以及所属单位性质等非学术因素等,而非论文的科学价值、原创性和撰写质量以及与期刊范围和宗旨的相关性等,提出审稿意见。

    4.2 干扰评审程序

    故意拖延评审过程,或者以不正当方式影响发表决定,应界定为干扰评审程序。干扰评审程序的表现形式包括:

    a) 无法完成评审却不及时拒绝评审或与期刊协商。

    b) 不合理地拖延评审过程。

    c) 在非匿名评审程序中不经期刊允许,直接与作者联系。

    d) 私下影响编辑者,左右发表决定。

    4.3 违反利益冲突规定

    不公开或隐瞒与所评审论文的作者的利益关系,或者故意推荐与特定稿件存在利益关系的其他审稿专家等,应界定为违反利益冲突规定。违反利益冲突规定的表现形式包括:

    a) 未按规定向编辑者说明可能会将自己排除出评审程序的利益冲突。

    b) 向编辑者推荐与特定稿件存在可能或潜在利益冲突的其他审稿专家。

    c) 不公平地评审存在利益冲突的作者的论文。

    4.4 违反保密规定

    擅自与他人分享、使用所审稿件内容,或者公开未发表稿件内容,应界定为违反保密规定。违反保密规定的表现形式包括:

    a) 在评审程序之外与他人分享所审稿件内容。

    b) 擅自公布未发表稿件内容或研究成果。

    c) 擅自以与评审程序无关的目的使用所审稿件内容。

    4.5 盗用稿件内容

    擅自使用自己评审的、未发表稿件中的内容,或者使用得到许可的未发表稿件中的内容却不加引注或说明,应界定为盗用所审稿件内容。盗用所审稿件内容的表现形式包括:

    a) 未经论文作者、编辑者许可,使用自己所审的、未发表稿件中的内容。

    b) 经论文作者、编辑者许可,却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自己所审的、未发表稿件中的内容。

    4.6 谋取不正当利益

    利用评审中的保密信息、评审的权利为自己谋利,应界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表现形式包括:

    a) 利用保密的信息来获得个人的或职业上的利益。

    b) 利用评审权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4.7 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包括:

    a) 发现所审论文存在研究伦理问题但不及时告知期刊。

    b) 擅自请他人代自己评审。

     

    5 编辑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5.1 违背学术和伦理标准提出编辑意见

    不遵循学术和伦理标准、期刊宗旨提出编辑意见,应界定为违背学术和伦理标准提出编辑意见。表现形式包括:

    a) 基于非学术标准、超出期刊范围和宗旨提出编辑意见。

    b) 无视或有意忽视期刊论文相关伦理要求提出编辑意见。

    5.2 违反利益冲突规定

    隐瞒与投稿作者的利益关系,或者故意选择与投稿作者有利益关系的审稿专家,应界定为违反利益冲突规定。违反利益冲突规定的表现形式包括:

    a) 没有向编辑者说明可能会将自己排除出特定稿件编辑程序的利益冲突。

    b) 有意选择存在潜在或实际利益冲突的审稿专家评审稿件。

    5.3 违反保密要求

    在匿名评审中故意透露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的相关信息,或者擅自透露、公开、使用所编辑稿件的内容,或者因不遵守相关规定致使稿件信息外泄,应界定为违反保密要求。违反保密要求的表现形式包括:

    a) 在匿名评审中向审稿专家透露论文作者的相关信息。

    b) 在匿名评审中向论文作者透露审稿专家的相关信息。

    c) 在编辑程序之外与他人分享所编辑稿件内容。

    d) 擅自公布未发表稿件内容或研究成果。

    e) 擅自以与编辑程序无关的目的使用稿件内容。

    f) 违背有关安全存放或销毁稿件和电子版稿件文档及相关内容的规定,致使信息外泄。

    5.4 盗用稿件内容

    擅自使用未发表稿件的内容,或者经许可使用未发表稿件内容却不加引注或说明,应界定为盗用稿件内容。盗用稿件内容的表现形式包括:

    a) 未经论文作者许可,使用未发表稿件中的内容。

    b) 经论文作者许可,却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未发表稿件中的内容。

    5.5 干扰评审

    影响审稿专家的评审,或者无理由地否定、歪曲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应界定为干扰评审。干扰评审的表现形式包括:

    a) 私下影响审稿专家,左右评审意见。

    b) 无充分理由地无视或否定审稿专家给出的审稿意见。

    c) 故意歪曲审稿专家的意见,影响稿件修改和发表决定。

    5.6 谋取不正当利益

    利用期刊版面、编辑程序中的保密信息、编辑权利等谋利,应界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表现形式包括:

    a) 利用保密信息获得个人或职业利益。

    b) 利用编辑权利左右发表决定,谋取不当利益。

    c) 买卖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买卖期刊版面。

    d) 以增加刊载论文数量牟利为目的扩大征稿和用稿范围,或压缩篇幅单期刊载大量论文。

    5.7 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包括:

    a) 重大选题未按规定申报。

    b)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论文。

    c) 对需要提供相关伦理审查材料的稿件,无视相关要求,不执行相关程序。

    d) 刊登虚假或过时的期刊获奖信息、数据库收录信息等。

    e) 随意添加与发表论文内容无关的期刊自引文献,或者要求、暗示作者非必要地引用特定文献。

    f) 以提高影响因子为目的协议和实施期刊互引。

    g) 故意歪曲作者原意修改稿件内容。

     

    附3:

    作者将常见的科研不端行为列举为20种,共分为六大类。

    第一类:学术造假。

    造假是主观虚构和描述了不存在的事实,或将客观事实加以修饰,使其失去客观真实性。包括伪造、篡改和虚假陈述等。这些行为严重背离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情形严重或造成重大后果的,也可能触犯刑法,构成欺诈罪。

    1.伪造。利用各种不实手段,编造科研结果、结论和产品。

    学术造假调查有时并非易事,辨别一些实验图表的真伪往往需要专业的人员和技术手段,认定的要点是由小同行专家仔细地审看科学实验的原始记录与已发表论文的一致性。一般地,不能简单地以相关试验不能重复为依据确定造假。

    2.篡改。篡改是造假的另一种形式。是将已有的科学实验数据、图表等加以修饰、改动等,使其符合自己的预设结论,进而谋求不当利益。

    事实上,大多数造假都是通过篡改等来实现的。和“伪造”相类似,判定“篡改”行为,核对研究的原始记录是判定的要点。此外,使用专业的电子工具审看电子文本,特别是审看图表数据的修饰过程等可以成为辅助的手段。

    3.买卖和代写论文。是使用委托撰写或购买论文以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一般来说,这些论文均为伪造,属于造假论文,也不会有任何学术价值。

    一段时期以来,媒体披露科研人员(包括学生)为获得学位和其他学术荣誉,购买“枪手”代写论文的现象猖獗;一些医务人员也因为升职的压力,购买了“论文工厂”生产的“论文”投稿发表。

    判定这样的案件相对容易,其要点是由专业人员对买受论文者进行问询、要求其提供并核对原始实验记录等。

    4.代投稿论文。是指中介机构以以盈利为目的,以润色加工论文文稿为幌子,以保证发表为诱饵,接受科研人员委托代投稿发表论文的行为。该行为的本质是伪造同行评议意见,故归于“造假”一类。

    论文写作是科研人员的基本责任,委托中介进行“润色”不能确保所发表论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代投稿机构通过网络欺诈等手段向期刊编辑部提交虚假的同行评议意见。如果是“吸金”的不良黑期刊,则编辑部的审核就更加形同虚设了。

    在实践中我们应对那些不使用作者单位公务电子邮件地址的科学论文保持警惕。代投稿论文的认定通常以编辑部发现了伪造的同行评议意见对论文进行撤稿而败露。

    5.虚假陈述。通常指提供虚假的个人履历、学术经历等信息,以获取不当的学术利益。

    表现为:(1)科研人员不真实地公开描述了个人的履历、学术经历等。包括学历、学位、学术荣誉、学术成就等。

    (2)科研人员为满足特定需要如申请科研项目等而提供自己或他人的虚假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号、年龄等。

    (3)科研人员为申报各类奖励荣誉, 授意并使用了其合作方提供虚假、夸大的学术成果证明,如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证明等。该类案件的认定要点是核实举报来源信息后,再有针对性核实其档案、信息等即可判定。

    第二类:学术剽窃

    将他人的学术成果,包括学术出版物、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等进行使用并公开表述为自己的成果(如发表、发言等);或者虽未表述为自己的成果,但却不明确标注这些成果的真正所属。抄袭是最主要的学术剽窃行为,相关概念在“著作权法”中也有界定。

    6.文字抄袭。一般指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使用他人的学术成果,并声称或暗示这些成果为己所有。

    判定的要点有:(1)有充分证据证明他人拥有这些科研成果。(2)行为人未以任何方式注明这些学术成果的真正来源,包括引用、标注、致谢等。(3)这种使用是大量而明显的,数量的多少和明显的程度可以参照领域、专业的一般标准,由委员会集体做出判断。(4)通过“查重”软件检查重复率,可以作为判定文字抄袭的参考依据。

    7.交流剽窃。是指在学术交流、研讨过程中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全盘地接受和使用这些思想而不加以标注和致谢的行为。学术交流中正常的相互启发和恶意地对他人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剽窃是较难区分的,其间并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交流剽窃公案,都是在多年以后才逐渐形成科学界主流判断的。此类不端行为认定较难,有否较多的第三者旁证可能是判定的要害。

    8.评议剽窃。在各种学术同行评议过程当中, 包括审稿、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等直接吸纳和使用送审人的学术观点以谋取个人的不当利益。

    如评审人将被被评审者科研思想内容为己所用,采取:(1)压制文稿发表,自己完成同样工作后抢先发表;或把其学术思想或技术路线透露给自己的学生、亲属、同学以及其他利益关联人,从而使后者取得相应的利益等。

    (2)压制科研项目立项,使自己或其他利益关联方可以使用送审人的学术观点抢先申请科研项目立项等。

    以上行为属于利用学术权力,剽窃他人成果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引发往往由于被评审人的举报。认定的要点是有证据表明被指控者参加过相关的学术评议、对被评议人学术思想进行了使用并使本人或第三方利益相关者受益。

    9.自我抄袭。自我抄袭是指重新使用本人以前已经使用或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表述为正在或新近完成的科研成果。

    自我抄袭有如下情形:(1)在发表的论文中使用之前自己已发表过的研究成果而不加以说明,包括文献引用、标注说明等。(2)将之前的研究报告改头换面,直接上报给新的科研项目的委托人,并以此完成委托任务 。(3)一稿多投也是一种自我抄袭的形式。

    将一份研究论文直接拷贝,一稿多投;或只做形式上的修饰后一稿多投。此类不端行为的判定要点是:被指控人在提交科研成果时,大量使用复制性工作而未以任何方式如实申明。

    第三类:隐匿学术事实

    有取舍地使用和发布各类本应充分使用和发布的信息,人为地隐匿一些重要事实,以谋取个人的不当利益。

    10.主观取舍科学数据。通常是指科研人员在记录和处理、报告实验数据时,将他们认为“不好”的数据隐匿、舍弃,以免这些数据可能生成他们所不希望的实验结果。

    科学史上也曾发生过 肇事者在实验对照设置时故意将必要的样本排斥在外,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实验结果。认定的要点是确认科学实验所有的数据和信息是未被完整使用,且这种不完整使用影响了研究的结果并使特定人员受益。

    11. 故意忽视他人的重要学术贡献。在学术出版物或其他学术活动当中故意地、明显地不引用本领域代表性重要事实和重要文献。科研人员可能会因为科学态度不公正客观、不尊重同行学术贡献,或有门派歧视等原因而受到学术不端指控。被指控人是否具有主观故意以及该行为是否造成不良后果是认定学术不端的要点。

    12.隐匿利益冲突。在学术活动中故意不披露应该披露的利益冲突关系。

    表现为:(1)在学术评议(包括机构评议、个人科研评议、项目申报评审、个人晋升评审、学位论文评审、科研论文审稿、各类学术荣誉和科技奖励评审等)过程中,科研人员必须主动申明或回避特定的利益关系,如亲属、同学、同事,曾经或未来的科研合作方等等。不主动申明或回避这些潜在或现实的利益关系,造成不良后果的,可认定为学术不端。

    (2)在发表科研论文时,不使用标注等方法说明科学实验资金资助来源和委托人信息。由于科学研究的结果可能与资助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如实披露相关信息对公众全面准确理解相关科研成果至关重要。

    此类不端行为的认定要点是被指控人未按要求披露利益关联方信息,并造成了不良后果。

    第四类:虚假学术宣传

    13.夸大、虚假宣传。科研人员为谋取个人利益和荣誉,对于自身或其他利益关联方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商业价值等以特定方式包装、剪裁、夸大,从而误导评审人员、公众和投资人并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近些年,发生过在单位召开科研成果的新闻发布上,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些虚假和人为夸大的科研成果,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此类不端行为判定的要点是揭示其所发布的内容和其固有成果客观表述之间的差距。

    第五类:学术侵权

    是一类在科研活动中故意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严重的侵权行为也构成违反著作权法相关条款。

    14.侵犯署名权。

    (1)侵犯他人署名权。在文章发表或奖项申报等学术活动中,将本应该署名人员排斥在署名之外;为获得发表或资助等的便利,挂名领域内资深专家或其他人员。

    (2)署名排序侵权。在文章发表或奖项申报等活动中,未按照真实的学术贡献,正确地排序相关作者。

    (3)侵犯科研人员所属单位的论文署名权。经常表现为科研人员把在原单位完成的工作整理发表,署上工作调动后现单位的名称;还可表现为盗用其他无关单位名称投稿,以获得不应获得的利益。

    (4)在没有实质性贡献的文章中要求署名或同意署名。

    (5)没有实质性贡献且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挂名,挂名作者知情后不以适当的方式否定该署名,且使用该挂名署名谋取了个人的利益。

    判定的要点是科研成果署名是否按照成果各相关方的实际贡献如实署名。

    15.侵犯知情权。在生物医学等涉及人类的研究中,科研人员未履行相应义务,确保受试者享有应有的知情权。判定的要点是被指控人未明确而充分地履行了告知义务并产生不良后果。

    16. 侵犯隐私权。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未建立严格的信息安全制度,未将研究中涉及个人的各类信息及数据妥为保管,未能切实尊重和保障受试者个人隐私。判定的要点是确认被指控人在受试者个人隐私泄露过程中存在明显过失。

    17. 侵犯科研合约。

    表现为:(1)不按合同约定使用科研经费,将预算中明确规定用途的科研经费挪做他用。(2)变更科研主体,违反合同约定,私下将科研工作委托他人代为完成。(3)更改研究内容,不按合同约定开展既定目标的科学研究转而去研究其他问题。(4)虚报结题报告,使用其他成果冲抵本项研究的结题要求。(5)违反保密约定,不履行合同中资助方所要求的保密条款,或未按要求保守国家秘密等。以上不端行为认定要点是对照合同约定,审查相关的科研过程。

    18.滥用学术权力。

    (1)在学术评议过程,利用个人的学术权力,违背学术民主基本要求,操纵或引导学术评议结果。(2)在学术评议过程中接受请托、游说和打招呼等手段谋取个人或特定学术团体的利益。

    滥用学术权力行为往往呈现隐蔽和间接作用的特征,认定困难。建议严格核对相关评议既定程序的执行情况,评议过程的程序性的瑕疵往往与学术权利人不端行为有关。

    第六类:不守科研伦理规范

    科研伦理是指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遵守的社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应当进行伦理审查的科研活动来说,伦理审查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置性程序,其目的是审定科学研究内容和过程是否符合伦理要求。不履行伦理审查义务或不执行伦理审查意见的行为均可界定为科研不端行为。这些行为也可能会涉嫌违法。

    19.不履行伦理审查义务。按照规定需进行伦理审查的科学研究,科研人员应主动在科学实施前提交伦理审查申请,并通过伦理审查,获得相应许可。需要更改实验方案、扩大研究内容、超出原有伦理审查范围的,应重新进行伦理审查。

    违背上述要求,未通过伦理审查而开展科学研究的,均属于科研不端行为。认定的要点是检查其是否拥有合规的伦理审查意见书。

    20.不执行伦理审查意见。需要进行伦理审查的科学研究,必须按照伦理审查通过的实验方案、知情同意内容、重要信息管理措施、重要样本管理措施等严格执行。

    一些科学研究虽然通过了合规的伦理审查,但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不遵照伦理审查意见执行,可判定为科研不端,其要点是对照伦理审查档案资料检查其执行情况。

    本文是笔者研究国内外各种科研不端案例的学习小结,也结合工作实践对每种科研不端行为的判定给出了判定要点建议。希望对大家认识和批判科研不端行为有所裨益。

    (作者单位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监督与审计局)

    这些行为均涉嫌学术不端!

    学术诚信的 科研城邦 2023-08-13 22:41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关于学术不端,国家部委各类文件中已有赘述,具体如下:
    1、《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2022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等22 个部门联合发布,《规则》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重复发表等7种科研失信行为,并对从事论文买卖、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的查处作出规定,细化了违反科技伦理规范的行为,强调以弄虚作假方式获得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或伪造、篡改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文件等均属于科研失信行为。具体附后。
    2、《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2019年5月发布的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全面界定了学术出版行业的不端行为。具体附后。
    3、国内外各种科研不端案例总结。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专家将常见的科研不端行为列举为20种,共分为六大类,全面总结了国内学术不端行为。具体附后。

    附1:

    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门关于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的通知

    国科发监〔2022〕221号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科技部会同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科技部 中央宣传部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务院国资委 市场监管总局 中科院
    社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委
    国防科工局 中国科协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
    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2年8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
    图片

    第一章  总  则

    图片
    第一条 为规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所称的科研失信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学研究行为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包括:
    (一)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或项目申请书;
    (二)编造研究过程、伪造研究成果,买卖实验研究数据,伪造、篡改实验研究数据、图表、结论、检测报告或用户使用报告等;
    (三)买卖、代写、代投论文或项目申报验收材料等,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
    (四)以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等弄虚作假的方式或采取请托、贿赂、利益交换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科研活动审批,获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研经费、奖励、荣誉、职务职称等;
    (五)以弄虚作假方式获得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或伪造、篡改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文件等;
    (六)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等违反论文、奖励、专利等署名规范的行为;
    (七)重复发表,引用与论文内容无关的文献,要求作者非必要地引用特定文献等违反学术出版规范的行为;
    (八)其他科研失信行为。
    本规则所称抄袭剽窃、伪造、篡改、重复发表等行为按照学术出版规范及相关行业标准认定。
    第三条 有关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对科研失信行为不得迁就包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干扰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
    第四条 科研失信行为当事人及证人等应积极配合调查,如实说明情况、提供证据,不得伪造、篡改、隐匿、销毁证据材料。
    图片

    第二章  职责分工

    图片

    第五条 科技部和中国社科院分别负责统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有关科研失信行为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或涉及多个部门(单位)的,可组织开展联合调查处理或协调不同部门(单位)分别开展调查处理。

    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本系统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建立健全重大科研失信事件信息报送机制,并可对本系统发生的科研失信行为独立组织开展调查处理。

    第六条 科研失信行为被调查人是自然人的,一般由其被调查时所在单位负责调查处理;没有所在单位的,由其所在地的科技行政部门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开展调查处理。调查涉及被调查人在其他曾任职或求学单位实施的科研失信行为的,所涉单位应积极配合开展调查处理并将调查处理情况及时送被调查人所在单位。牵头调查单位应根据本规则要求,负责对其他参与调查单位的调查程序、处理尺度等进行审核把关。

    被调查人是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法人、非法人组织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调查处理。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由其所在地的科技行政部门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开展调查处理。

    第七条 财政性资金资助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的申报、评审、实施、结题、成果发布等活动中的科研失信行为,由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管理部门(单位)负责组织调查处理。项目申报推荐单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参与单位等应按照项目管理部门(单位)的要求,主动开展并积极配合调查,依据职责权限对违规责任人作出处理。

    第八条 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申报中的科研失信行为,由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管理部门(单位)负责组织调查,并分别依据管理职责权限作出相应处理。科技奖励、科技人才推荐(提名)单位和申报单位应积极配合并主动开展调查处理。

    第九条 论文发表中的科研失信行为,由第一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牵头调查处理;没有通讯作者的,由第一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牵头调查处理。作者的署名单位与所在单位不一致的,由所在单位牵头调查处理,署名单位应积极配合。论文其他作者所在单位应积极配合牵头调查单位,做好对本单位作者的调查处理,并及时将调查处理情况书面反馈牵头调查单位。

    学位论文涉嫌科研失信行为的,由学位授予单位负责调查处理。

    发表论文的期刊或出版单位有义务配合开展调查,应主动对论文是否违背科研诚信要求开展调查,并应及时将相关线索和调查结论、处理决定等书面反馈牵头调查单位、作者所在单位。

    第十条 负有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职责的相关单位,应明确本单位承担调查处理职责的机构,负责登记、受理、调查、处理、复查等工作。

    图片

    第三章  调 查

    图片
    第一节  举报和受理

    第十一条 举报科研失信行为可通过下列途径进行:

    (一)向被举报人所在单位举报;

    (二)向被举报人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管理部门举报;

    (三)向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计划等的管理部门(单位)举报;

    (四)向发表论文的期刊或出版单位举报;

    (五)其他途径。

    第十二条 举报科研失信行为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举报对象;

    (二)举报内容属于本规则第二条规定的范围;

    (三)有明确的违规事实;

    (四)有客观、明确的证据材料或可查证线索。

    鼓励实名举报,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第十三条 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举报,不予受理:

    (一)举报内容不属于本规则第二条规定的范围;

    (二)没有明确的证据和可查证线索的;

    (三)对同一对象重复举报且无新的证据、线索的;

    (四)已经作出生效处理决定且无新的证据、线索的。

    第十四条 接到举报的单位应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并通知实名举报人,不予受理的应说明情况。符合本规则第十二条规定且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的,应予以受理;不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的,可转送相关责任单位或告知举报人向相关责任单位举报。

    举报人可以对不予受理提出异议并说明理由;异议不成立的,不予受理。

    第十五条 下列科研失信行为线索,符合受理条件的,有关单位应主动受理,主管部门应加强督查。

    (一)上级机关或有关部门移送的线索;

    (二)在日常科研管理活动中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管理等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线索;

    (三)媒体、期刊或出版单位等披露的线索

    第二节  调 查

    第十六条 调查应制订调查方案,明确调查内容、人员、方式、进度安排、保障措施、工作纪律等,经单位相关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第十七条 调查应包括行政调查和学术评议。行政调查由单位组织对相关事实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对相关原始实验数据、协议、发票等证明材料和研究过程、获利情况等进行核对验证。学术评议由单位委托本单位学术(学位、职称)委员会或根据需要组成专家组,对涉及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专家组应不少于5人,根据需要由相关领域的同行科技专家、管理专家、科研诚信专家、科技伦理专家等组成。

    第十八条 调查需要与被调查人、证人等谈话的,参与谈话的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谈话内容应书面记录,并经谈话人和谈话对象签字确认,在履行告知程序后可录音、录像。

    第十九条 调查人员可按规定和程序调阅、摘抄、复印相关资料,现场察看相关实验室、设备等。调阅相关资料应书面记录,由调查人员和资料、设备管理人签字确认,并在调查处理完成后退还管理人。

    第二十条 调查中应当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对有关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核实。可根据需要要求举报人补充提供材料,必要时可开展重复实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测试、评估或评价,经举报人同意可组织举报人与被调查人就有关学术问题当面质证。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手段收集证据。

    第二十一条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人的行为可能影响公众健康与安全或导致其他严重后果的,调查人员应立即报告,或按程序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第二十二条 调查中发现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涉嫌从事论文及其实验研究数据、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申报验收材料等的买卖、代写、代投服务的,应及时报请有关主管部门依法依规调查处理。

    第二十三条 调查中发现关键信息不充分或暂不具备调查条件的,可经单位相关负责人批准中止调查。中止调查的原因消除后,应及时恢复调查,中止的时间不计入调查时限。

    调查期间被调查人死亡的,终止对其调查,但不影响对涉及的其他被调查人的调查。

    第二十四条 调查结束应形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包括线索来源、举报内容、调查组织、调查过程、事实认定及相关当事人确认情况、调查结论、处理意见建议及依据,并附证据材料。调查报告须由全体调查人员签字。一般应在调查报告形成后的15个工作日内将相关调查处理情况书面告知参与调查单位或其他具有处理权限的单位。

    需要补充调查的,应根据补充调查情况重新形成调查报告。

    第二十五条 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应自决定受理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

    特别重大复杂在前款规定期限内仍不能完成调查的,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可延长调查期限,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对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移送的,调查延期情况应向移送机关或部门报告。


    第四章  处 理


    第二十六条 被调查人科研失信行为的事实、情节、性质等最终认定后,由具有处理权限的单位按程序对被调查人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七条 处理决定作出前,应书面告知被调查人拟作出处理决定的事实、依据,并告知其依法享有陈述与申辩的权利。被调查人逾期没有进行陈述或申辩的,视为放弃权利。被调查人作出陈述或申辩的,应充分听取其意见。
    第二十八条 处理决定书应载明以下内容:
    (一)被处理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或名称,身份证件号码或社会信用代码等);
    (二)认定的事实及证据;
    (三)处理决定和依据;
    (四)救济途径和期限;
    (五)其他应载明的内容。
    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负责向被处理人送达书面处理决定书,并告知实名举报人。有牵头调查单位的,应同时将处理决定书送牵头调查单位。对于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移送的,应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报送移送单位。
    第二十九条 处理措施的种类:
    (一)科研诚信诫勉谈话;
    (二)一定范围内公开通报;
    (三)暂停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等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限期整改;
    (四)终止或撤销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等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追回结余资金,追回已拨财政资金;
    (五)一定期限禁止承担或参与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等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
    (六)撤销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相关学术奖励、荣誉等并追回奖金,撤销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职务职称;
    (七)一定期限取消申请或申报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称号和职务职称晋升等资格;
    (八)取消已获得的院士等高层次专家称号,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以及学术、学位委员会等学术工作机构的委员或成员资格;
    (九)一定期限取消作为提名或推荐人、被提名或被推荐人、评审专家等资格;
    (十)一定期限减招、暂停招收研究生直至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
    (十一)暂缓授予学位;
    (十二)不授予学位或撤销学位;
    (十三)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
    (十四)其他处理。
    上述处理措施可合并使用。给予前款第五、七、九、十项处理的,应同时给予前款第十三项处理。被处理人是党员或公职人员的,还应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规定,由有管辖权的机构给予处理或处分;其他适用组织处理或处分的,由有管辖权的机构依规依纪依法给予处理或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对科研失信行为情节轻重的判定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行为偏离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程度;
    (二)是否有造假、欺骗,销毁、藏匿证据,干扰、妨碍调查或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
    (三)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程度;
    (四)行为是首次发生还是屡次发生;
    (五)行为人对调查处理的态度;
    (六)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三十一条 有关机构或单位有组织实施科研失信行为,或在调查处理中推诿、包庇,打击报复举报人、证人、调查人员的,主管部门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等规定,撤销该机构或单位因此获得的相关利益、荣誉,给予公开通报,暂停拨款或追回结余资金、追回已拨财政资金,禁止一定期限内承担或参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等本规则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相应处理,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经调查认定存在科研失信行为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理:
    (一)情节较轻的,给予本规则第二十九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十一项相应处理;
    (二)情节较重的,给予本规则第二十九条第二项、第四至第十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相应处理,其中涉及取消或禁止期限的,期限为3年以内;
    (三)情节严重的,给予本规则第二十九条第二项、第四至第十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相应处理,其中涉及取消或禁止期限的,期限为3至5年;
    (四)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本规则第二十九条第二项、第四至第十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相应处理,其中涉及取消或禁止期限的,期限为5年以上。
    存在本规则第二条第一至第五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处理不应低于前款第二项规定的尺度。
    第三十三条 给予本规则第三十二条第二、三、四项处理的被处理人正在申报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或被推荐为相关候选人、被提名人、被推荐人等的,终止其申报资格或被提名、被推荐资格。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从轻处理:
    (一)有证据显示属于过失行为且未造成重大影响的;
    (二)过错程度较轻且能积极配合调查的;
    (三)在调查处理前主动纠正错误,挽回损失或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
    (四)在调查中主动承认错误,并公开承诺严格遵守科研诚信要求、不再实施科研失信行为的。
    论文作者在被举报前主动撤稿且未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可从轻或免予处理。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从重处理:
    (一)伪造、篡改、隐匿、销毁证据的;
    (二)阻挠他人提供证据,或干扰、妨碍调查核实的;
    (三)打击、报复举报人、证人、调查人员的;
    (四)存在利益输送或利益交换的;
    (五)有组织地实施科研失信行为的;
    (六)多次实施科研失信行为或同时存在多种科研失信行为的;
    (七)证据确凿、事实清楚而拒不承认错误的。
    第三十六条 根据本规则给予被处理人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处理的,处理决定由省级及以下地方相关单位作出的,处理决定作出单位应在决定生效后10个工作日内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和所在地省级科技行政部门。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应在收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过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按规定汇交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信息,并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报送科技部。
    处理决定由国务院部门及其所属(含管理)单位作出的,由该部门在处理决定生效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按规定汇交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信息,并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报送科技部。
    第三十七条 有关部门和地方依法依规对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的相关被处理人实施联合惩戒。
    第三十八条 被处理人科研失信行为涉及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等的,调查处理单位应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同时报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管理部门(单位)。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管理部门(单位)应依据经查实的科研失信行为,在职责范围内对被处理人作出处理,并制作处理决定书,送达被处理人及其所在单位。
    第三十九条 对经调查未发现存在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单位应及时以适当方式澄清。
    对举报人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举报人所在单位应依据相关规定对举报人严肃处理。
    第四十条 处理决定生效后,被处理人如果通过全国性媒体公开作出严格遵守科研诚信要求、不再实施科研失信行为承诺,或对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可根据被处理人申请对其减轻处理。
    图片

    第五章  申诉复查

    图片
    第四十一条 举报人或被处理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按照处理决定书载明的救济途径向作出调查处理决定的单位或部门书面提出申诉,写明理由并提供相关证据或线索。
    调查处理单位(部门)应在收到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并告知申诉人,不予受理的应说明情况。
    决定受理的,另行组织调查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按照本规则的调查程序开展复查,并向申诉人反馈复查结果。
    第四十二条 举报人或被处理人对复查结果不服的,可向调查处理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书面提出申诉,申诉必须明确理由并提供充分证据。对国务院部门作出的复查结果不服的,向作出该复查结果的国务院部门书面提出申诉。
    上级主管部门应在收到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仅以对调查处理结果和复查结果不服为由,不能说明其他理由并提供充分证据,或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申诉的,不予受理。决定受理的,应组织复核,复核结果为最终结果。
    第四十三条 复查、复核应制作复查、复核意见书,针对申诉人提出的理由给予明确回复。复查、复核原则上均应自受理之日起90个工作日内完成。 
    图片

    第六章  保障与监督

    图片
    第四十四条 参与调查处理工作的人员应秉持客观公正,遵守工作纪律,主动接受监督。要签署保密协议,不得私自留存、隐匿、摘抄、复制或泄露问题线索和调查资料,未经允许不得透露或公开调查处理工作情况。
    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调查、测试、评估或评价时,应履行保密程序。
    第四十五条 调查处理应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参与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人员应签署回避声明。被调查人或举报人近亲属、本案证人、利害关系人、有研究合作或师生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调查处理情形的,不得参与调查处理工作,应主动申请回避。被调查人、举报人有权要求其回避。
    第四十六条 调查处理应保护举报人、被举报人、证人等的合法权益,不得泄露相关信息,不得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人或被举报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对于调查处理过程中索贿受贿、违反保密和回避制度、泄露信息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第四十七条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是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第一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调查处理工作相关的配套制度,细化受理举报、科研失信行为认定标准、调查处理程序和操作规程等,明确单位科研诚信负责人和内部机构职责分工,保障工作经费,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抓早抓小,并发挥聘用合同(劳动合同)、科研诚信承诺书和研究数据管理政策等在保障调查程序正当性方面的作用。
    第四十八条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履行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职责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四十九条 科技部和中国社科院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大科研失信事件应加强信息通报与公开
    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各地方应加强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的协调配合、结果互认、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等工作。
    图片

    第七章  附  则

    图片
    第五十条 本规则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是指未真实开展实验研究,通过向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或他人付费获取实验研究数据。委托第三方进行检验、测试、化验获得检验、测试、化验数据,因不具备条件委托第三方按照委托方提供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得原始实验记录和数据,通过合法渠道获取第三方调查统计数据或相关公共数据库数据,不属于买卖实验研究数据。
    (二)代投,是指论文提交、评审意见回应等过程不是由论文作者完成而是由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或他人代理。
    (三)实质学术贡献,是指对研究思路、设计以及分析解释实验研究数据等有重要贡献,起草论文或在重要的知识性内容上对论文进行关键性修改,对将要发表的版本进行最终定稿等。
    (四)被调查人所在单位,是指调查时被调查人的劳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被调查人是学生的,调查处理由其学籍所在单位负责。
    (五)从轻处理,是指在本规则规定的科研失信行为应受到的处理幅度以内,给予较轻的处理。
    (六)从重处理,是指在本规则规定的科研失信行为应受到的处理幅度以内,给予较重的处理。
    本规则所称的“以上”“以内”不包括本数,所称的“3至5年”包括本数。
    第五十一条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可依据本规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细则。
    第五十二条 科研失信行为被调查人属于军队管理的,由军队按照其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相关主管部门已制定本行业、本领域、本系统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且处理尺度不低于本规则的,可按照已有规则开展调查处理。
    第五十三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科技部和中国社科院负责解释。《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国科发监〔2019〕323号)同时废止。

    附2: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

    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 174—2019

    2019-07-01实施

     

    图片

    3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3.1 剽窃

    3.1.1 观点剽窃

    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他人的观点,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应界定为观点剽窃。观点剽窃的表现形式包括:

    a) 不加引注地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论点、观点、结论等。

    b) 不改变其本意地转述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c) 对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删减部分内容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d) 对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进行拆分或重组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e) 对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增加一些内容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3.1.2 数据剽窃

    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应界定为数据剽窃。数据剽窃的表现形式包括:

    a) 不加引注地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

    b)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进行些微修改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c)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进行一些添加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d)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进行部分删减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e) 改变他人已发表文献中数据原有的排列顺序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f) 改变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的呈现方式后不加引注地使用,如将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述,或者将文字表述转换成图表。

    3.1.3 图片和音视频剽窃

    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图片和音视频,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应界定为图片和音视频剽窃。图片和音视频剽窃的表现形式包括:

    a) 不加引注或说明地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图像、音视频等资料。

    b)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图片和音视频进行些微修改后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

    c)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图片和音视频添加一些内容后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

    d)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图片和音视频删减部分内容后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

    e)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图片增强部分内容后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

    f)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图片弱化部分内容后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

    3.1.4 研究(实验)方法剽窃

    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他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实验)方法,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应界定为研究(实验)方法剽窃。研究(实验)方法剽窃的表现形式包括:

    a) 不加引注或说明地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实验)方法。

    b) 修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实验)方法的一些非核心元素后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

    3.1.5 文字表述剽窃

    不加引注地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具有完整语义的文字表述,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应界定为文字表述剽窃。文字表述剽窃的表现形式包括:

    a) 不加引注地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

    b) 成段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虽然进行了引注,但对所使用文字不加引号,或者不改变字体,或者不使用特定的排列方式显示。

    c) 多处使用某一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却只在其中一处或几处进行引注。

    d) 连续使用来源于多个文献的文字表述,却只标注其中一个或几个文献来源。

    e) 不加引注、不改变其本意地转述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包括概括、删减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或者改变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的句式,或者用类似词语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进行同义替换。

    f)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增加一些词句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g)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删减一些词句后不加引注地使用。

    3.1.6 整体剽窃

    论文的主体或论文某一部分的主体过度引用或大量引用他人已发表文献的内容,应界定为整体剽窃。整体剽窃的表现形式包括:

    a) 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

    b) 在他人已发表文献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内容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如补充一些数据,或者补充一些新的分析等。

    c)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进行缩减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

    d) 替换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研究对象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

    e) 改变他人已发表文献的结构、段落顺序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

    f) 将多篇他人已发表文献拼接成一篇论文后发表。

    3.1.7 他人未发表成果剽窃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未发表的观点,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实验)方法,数据、图片等,或获得许可但不加以说明,应界定为他人未发表成果剽窃。他人未发表成果剽窃的表现形式包括:

    a)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已经公开但未正式发表的观点,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实验)方法,数据、图片等。

    b) 获得许可使用他人已经公开但未正式发表的观点,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实验)方法,数据、图片等,却不加引注,或者不以致谢等方式说明。

    3.2 伪造

    伪造的表现形式包括:

    a) 编造不以实际调查或实验取得的数据、图片等。

    b) 伪造无法通过重复实验而再次取得的样品等。

    c) 编造不符合实际或无法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结论等。

    d) 编造能为论文提供支撑的资料、注释、参考文献。

    e) 编造论文中相关研究的资助来源。

    f) 编造审稿人信息、审稿意见。

    3.3 篡改

    篡改的表现形式包括:

    a) 使用经过擅自修改、挑选、删减、增加的原始调查记录、实验数据等,使原始调查记录、实验数据等的本意发生改变。

    b) 拼接不同图片从而构造不真实的图片。

    c) 从图片整体中去除一部分或添加一些虚构的部分,使对图片的解释发生改变。

    d) 增强、模糊、移动图片的特定部分,使对图片的解释发生改变。

    e) 改变所引用文献的本意,使其对己有利。

    3.4 不当署名

    不当署名的表现形式包括:

    a) 将对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有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外。

    b) 未对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有实质性贡献的人在论文中署名。

    c) 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将其列入作者名单。

    d) 作者排序与其对论文的实际贡献不符。

    e) 提供虚假的作者职称、单位、学历、研究经历等信息。

    3.5 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的表现形式包括:

    a) 将同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期刊。

    b) 在首次投稿的约定回复期内,将论文再次投给其他期刊。

    c) 在未接到期刊确认撤稿的正式通知前,将稿件投给其他期刊。

    d) 将只有微小差别的多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期刊。

    e) 在收到首次投稿期刊回复之前或在约定期内,对论文进行稍微修改后,投给其他期刊。

    f) 在不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将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经发表论文,原封不动或做些微修改后再次投稿。

    3.6 重复发表

    重复发表的表现形式包括:

    a) 不加引注或说明,在论文中使用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发表文献中的内容。

    b) 在不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摘取多篇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发表文献中的部分内容,拼接成一篇新论文后再次发表。

    c) 被允许的二次发表不说明首次发表出处。

    d) 不加引注或说明地在多篇论文中重复使用一次调查、一个实验的数据等。

    e) 将实质上基于同一实验或研究的论文,每次补充少量数据或资料后,多次发表方法、结论等相似或雷同的论文。

    f) 合作者就同一调查、实验、结果等,发表数据、方法、结论等明显相似或雷同的论文。

    3.7 违背研究伦理

    论文涉及的研究未按规定获得伦理审批,或者超出伦理审批许可范围,或者违背研究伦理规范,应界定为违背研究伦理。违背研究伦理的表现形式包括:

    a)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未按规定获得相应的伦理审批,或不能提供相应的审批证明。

    b)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超出伦理审批许可的范围。

    c)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中存在不当伤害研究参与者,虐待有生命的实验对象,违背知情同意原则等违背研究伦理的问题。

    d) 论文泄露了被试者或被调查者的隐私。

    e) 论文未按规定对所涉及研究中的利益冲突予以说明。

    3.8 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包括:

    a) 在参考文献中加入实际未参考过的文献。

    b) 将转引自其他文献的引文标注为直引,包括将引自译著的引文标注为引自原著。

    c) 未以恰当的方式,对他人提供的研究经费、实验设备、材料、数据、思路、未公开的资料等,给予说明和承认(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d) 不按约定向他人或社会泄露论文关键信息,侵犯投稿期刊的首发权。

    e) 未经许可,使用需要获得许可的版权文献。

    f) 使用多人共有版权文献时,未经所有版权者同意。

    g) 经许可使用他人版权文献,却不加引注,或引用文献信息不完整。

    h) 经许可使用他人版权文献,却超过了允许使用的范围或目的。

    i) 在非匿名评审程序中干扰期刊编辑、审稿专家。

    j) 向编辑推荐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审稿专家。

    k) 委托第三方机构或者与论文内容无关的他人代写、代投、代修。

    l) 违反保密规定发表论文。

     

    4 审稿专家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4.1 违背学术道德的评审

    论文评审中姑息学术不端的行为,或者依据非学术因素评审等,应界定为违背学术道德的评审。违背学术道德的评审的表现形式包括:

    a) 对发现的稿件中的实际缺陷、学术不端行为视而不见。

    b) 依据作者的国籍、性别、民族、身份地位、地域以及所属单位性质等非学术因素等,而非论文的科学价值、原创性和撰写质量以及与期刊范围和宗旨的相关性等,提出审稿意见。

    4.2 干扰评审程序

    故意拖延评审过程,或者以不正当方式影响发表决定,应界定为干扰评审程序。干扰评审程序的表现形式包括:

    a) 无法完成评审却不及时拒绝评审或与期刊协商。

    b) 不合理地拖延评审过程。

    c) 在非匿名评审程序中不经期刊允许,直接与作者联系。

    d) 私下影响编辑者,左右发表决定。

    4.3 违反利益冲突规定

    不公开或隐瞒与所评审论文的作者的利益关系,或者故意推荐与特定稿件存在利益关系的其他审稿专家等,应界定为违反利益冲突规定。违反利益冲突规定的表现形式包括:

    a) 未按规定向编辑者说明可能会将自己排除出评审程序的利益冲突。

    b) 向编辑者推荐与特定稿件存在可能或潜在利益冲突的其他审稿专家。

    c) 不公平地评审存在利益冲突的作者的论文。

    4.4 违反保密规定

    擅自与他人分享、使用所审稿件内容,或者公开未发表稿件内容,应界定为违反保密规定。违反保密规定的表现形式包括:

    a) 在评审程序之外与他人分享所审稿件内容。

    b) 擅自公布未发表稿件内容或研究成果。

    c) 擅自以与评审程序无关的目的使用所审稿件内容。

    4.5 盗用稿件内容

    擅自使用自己评审的、未发表稿件中的内容,或者使用得到许可的未发表稿件中的内容却不加引注或说明,应界定为盗用所审稿件内容。盗用所审稿件内容的表现形式包括:

    a) 未经论文作者、编辑者许可,使用自己所审的、未发表稿件中的内容。

    b) 经论文作者、编辑者许可,却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自己所审的、未发表稿件中的内容。

    4.6 谋取不正当利益

    利用评审中的保密信息、评审的权利为自己谋利,应界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表现形式包括:

    a) 利用保密的信息来获得个人的或职业上的利益。

    b) 利用评审权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4.7 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包括:

    a) 发现所审论文存在研究伦理问题但不及时告知期刊。

    b) 擅自请他人代自己评审。

     

    5 编辑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5.1 违背学术和伦理标准提出编辑意见

    不遵循学术和伦理标准、期刊宗旨提出编辑意见,应界定为违背学术和伦理标准提出编辑意见。表现形式包括:

    a) 基于非学术标准、超出期刊范围和宗旨提出编辑意见。

    b) 无视或有意忽视期刊论文相关伦理要求提出编辑意见。

    5.2 违反利益冲突规定

    隐瞒与投稿作者的利益关系,或者故意选择与投稿作者有利益关系的审稿专家,应界定为违反利益冲突规定。违反利益冲突规定的表现形式包括:

    a) 没有向编辑者说明可能会将自己排除出特定稿件编辑程序的利益冲突。

    b) 有意选择存在潜在或实际利益冲突的审稿专家评审稿件。

    5.3 违反保密要求

    在匿名评审中故意透露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的相关信息,或者擅自透露、公开、使用所编辑稿件的内容,或者因不遵守相关规定致使稿件信息外泄,应界定为违反保密要求。违反保密要求的表现形式包括:

    a) 在匿名评审中向审稿专家透露论文作者的相关信息。

    b) 在匿名评审中向论文作者透露审稿专家的相关信息。

    c) 在编辑程序之外与他人分享所编辑稿件内容。

    d) 擅自公布未发表稿件内容或研究成果。

    e) 擅自以与编辑程序无关的目的使用稿件内容。

    f) 违背有关安全存放或销毁稿件和电子版稿件文档及相关内容的规定,致使信息外泄。

    5.4 盗用稿件内容

    擅自使用未发表稿件的内容,或者经许可使用未发表稿件内容却不加引注或说明,应界定为盗用稿件内容。盗用稿件内容的表现形式包括:

    a) 未经论文作者许可,使用未发表稿件中的内容。

    b) 经论文作者许可,却不加引注或说明地使用未发表稿件中的内容。

    5.5 干扰评审

    影响审稿专家的评审,或者无理由地否定、歪曲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应界定为干扰评审。干扰评审的表现形式包括:

    a) 私下影响审稿专家,左右评审意见。

    b) 无充分理由地无视或否定审稿专家给出的审稿意见。

    c) 故意歪曲审稿专家的意见,影响稿件修改和发表决定。

    5.6 谋取不正当利益

    利用期刊版面、编辑程序中的保密信息、编辑权利等谋利,应界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表现形式包括:

    a) 利用保密信息获得个人或职业利益。

    b) 利用编辑权利左右发表决定,谋取不当利益。

    c) 买卖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买卖期刊版面。

    d) 以增加刊载论文数量牟利为目的扩大征稿和用稿范围,或压缩篇幅单期刊载大量论文。

    5.7 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包括:

    a) 重大选题未按规定申报。

    b)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论文。

    c) 对需要提供相关伦理审查材料的稿件,无视相关要求,不执行相关程序。

    d) 刊登虚假或过时的期刊获奖信息、数据库收录信息等。

    e) 随意添加与发表论文内容无关的期刊自引文献,或者要求、暗示作者非必要地引用特定文献。

    f) 以提高影响因子为目的协议和实施期刊互引。

    g) 故意歪曲作者原意修改稿件内容。

     

    附3:

    作者将常见的科研不端行为列举为20种,共分为六大类。

    第一类:学术造假。

    造假是主观虚构和描述了不存在的事实,或将客观事实加以修饰,使其失去客观真实性。包括伪造、篡改和虚假陈述等。这些行为严重背离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情形严重或造成重大后果的,也可能触犯刑法,构成欺诈罪。

    1.伪造。利用各种不实手段,编造科研结果、结论和产品。

    学术造假调查有时并非易事,辨别一些实验图表的真伪往往需要专业的人员和技术手段,认定的要点是由小同行专家仔细地审看科学实验的原始记录与已发表论文的一致性。一般地,不能简单地以相关试验不能重复为依据确定造假。

    2.篡改。篡改是造假的另一种形式。是将已有的科学实验数据、图表等加以修饰、改动等,使其符合自己的预设结论,进而谋求不当利益。

    事实上,大多数造假都是通过篡改等来实现的。和“伪造”相类似,判定“篡改”行为,核对研究的原始记录是判定的要点。此外,使用专业的电子工具审看电子文本,特别是审看图表数据的修饰过程等可以成为辅助的手段。

    3.买卖和代写论文。是使用委托撰写或购买论文以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一般来说,这些论文均为伪造,属于造假论文,也不会有任何学术价值。

    一段时期以来,媒体披露科研人员(包括学生)为获得学位和其他学术荣誉,购买“枪手”代写论文的现象猖獗;一些医务人员也因为升职的压力,购买了“论文工厂”生产的“论文”投稿发表。

    判定这样的案件相对容易,其要点是由专业人员对买受论文者进行问询、要求其提供并核对原始实验记录等。

    4.代投稿论文。是指中介机构以以盈利为目的,以润色加工论文文稿为幌子,以保证发表为诱饵,接受科研人员委托代投稿发表论文的行为。该行为的本质是伪造同行评议意见,故归于“造假”一类。

    论文写作是科研人员的基本责任,委托中介进行“润色”不能确保所发表论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代投稿机构通过网络欺诈等手段向期刊编辑部提交虚假的同行评议意见。如果是“吸金”的不良黑期刊,则编辑部的审核就更加形同虚设了。

    在实践中我们应对那些不使用作者单位公务电子邮件地址的科学论文保持警惕。代投稿论文的认定通常以编辑部发现了伪造的同行评议意见对论文进行撤稿而败露。

    5.虚假陈述。通常指提供虚假的个人履历、学术经历等信息,以获取不当的学术利益。

    表现为:(1)科研人员不真实地公开描述了个人的履历、学术经历等。包括学历、学位、学术荣誉、学术成就等。

    (2)科研人员为满足特定需要如申请科研项目等而提供自己或他人的虚假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号、年龄等。

    (3)科研人员为申报各类奖励荣誉, 授意并使用了其合作方提供虚假、夸大的学术成果证明,如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证明等。该类案件的认定要点是核实举报来源信息后,再有针对性核实其档案、信息等即可判定。

    第二类:学术剽窃

    将他人的学术成果,包括学术出版物、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等进行使用并公开表述为自己的成果(如发表、发言等);或者虽未表述为自己的成果,但却不明确标注这些成果的真正所属。抄袭是最主要的学术剽窃行为,相关概念在“著作权法”中也有界定。

    6.文字抄袭。一般指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使用他人的学术成果,并声称或暗示这些成果为己所有。

    判定的要点有:(1)有充分证据证明他人拥有这些科研成果。(2)行为人未以任何方式注明这些学术成果的真正来源,包括引用、标注、致谢等。(3)这种使用是大量而明显的,数量的多少和明显的程度可以参照领域、专业的一般标准,由委员会集体做出判断。(4)通过“查重”软件检查重复率,可以作为判定文字抄袭的参考依据。

    7.交流剽窃。是指在学术交流、研讨过程中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全盘地接受和使用这些思想而不加以标注和致谢的行为。学术交流中正常的相互启发和恶意地对他人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剽窃是较难区分的,其间并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交流剽窃公案,都是在多年以后才逐渐形成科学界主流判断的。此类不端行为认定较难,有否较多的第三者旁证可能是判定的要害。

    8.评议剽窃。在各种学术同行评议过程当中, 包括审稿、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等直接吸纳和使用送审人的学术观点以谋取个人的不当利益。

    如评审人将被被评审者科研思想内容为己所用,采取:(1)压制文稿发表,自己完成同样工作后抢先发表;或把其学术思想或技术路线透露给自己的学生、亲属、同学以及其他利益关联人,从而使后者取得相应的利益等。

    (2)压制科研项目立项,使自己或其他利益关联方可以使用送审人的学术观点抢先申请科研项目立项等。

    以上行为属于利用学术权力,剽窃他人成果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引发往往由于被评审人的举报。认定的要点是有证据表明被指控者参加过相关的学术评议、对被评议人学术思想进行了使用并使本人或第三方利益相关者受益。

    9.自我抄袭。自我抄袭是指重新使用本人以前已经使用或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表述为正在或新近完成的科研成果。

    自我抄袭有如下情形:(1)在发表的论文中使用之前自己已发表过的研究成果而不加以说明,包括文献引用、标注说明等。(2)将之前的研究报告改头换面,直接上报给新的科研项目的委托人,并以此完成委托任务 。(3)一稿多投也是一种自我抄袭的形式。

    将一份研究论文直接拷贝,一稿多投;或只做形式上的修饰后一稿多投。此类不端行为的判定要点是:被指控人在提交科研成果时,大量使用复制性工作而未以任何方式如实申明。

    第三类:隐匿学术事实

    有取舍地使用和发布各类本应充分使用和发布的信息,人为地隐匿一些重要事实,以谋取个人的不当利益。

    10.主观取舍科学数据。通常是指科研人员在记录和处理、报告实验数据时,将他们认为“不好”的数据隐匿、舍弃,以免这些数据可能生成他们所不希望的实验结果。

    科学史上也曾发生过 肇事者在实验对照设置时故意将必要的样本排斥在外,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实验结果。认定的要点是确认科学实验所有的数据和信息是未被完整使用,且这种不完整使用影响了研究的结果并使特定人员受益。

    11. 故意忽视他人的重要学术贡献。在学术出版物或其他学术活动当中故意地、明显地不引用本领域代表性重要事实和重要文献。科研人员可能会因为科学态度不公正客观、不尊重同行学术贡献,或有门派歧视等原因而受到学术不端指控。被指控人是否具有主观故意以及该行为是否造成不良后果是认定学术不端的要点。

    12.隐匿利益冲突。在学术活动中故意不披露应该披露的利益冲突关系。

    表现为:(1)在学术评议(包括机构评议、个人科研评议、项目申报评审、个人晋升评审、学位论文评审、科研论文审稿、各类学术荣誉和科技奖励评审等)过程中,科研人员必须主动申明或回避特定的利益关系,如亲属、同学、同事,曾经或未来的科研合作方等等。不主动申明或回避这些潜在或现实的利益关系,造成不良后果的,可认定为学术不端。

    (2)在发表科研论文时,不使用标注等方法说明科学实验资金资助来源和委托人信息。由于科学研究的结果可能与资助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如实披露相关信息对公众全面准确理解相关科研成果至关重要。

    此类不端行为的认定要点是被指控人未按要求披露利益关联方信息,并造成了不良后果。

    第四类:虚假学术宣传

    13.夸大、虚假宣传。科研人员为谋取个人利益和荣誉,对于自身或其他利益关联方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商业价值等以特定方式包装、剪裁、夸大,从而误导评审人员、公众和投资人并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近些年,发生过在单位召开科研成果的新闻发布上,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些虚假和人为夸大的科研成果,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此类不端行为判定的要点是揭示其所发布的内容和其固有成果客观表述之间的差距。

    第五类:学术侵权

    是一类在科研活动中故意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严重的侵权行为也构成违反著作权法相关条款。

    14.侵犯署名权。

    (1)侵犯他人署名权。在文章发表或奖项申报等学术活动中,将本应该署名人员排斥在署名之外;为获得发表或资助等的便利,挂名领域内资深专家或其他人员。

    (2)署名排序侵权。在文章发表或奖项申报等活动中,未按照真实的学术贡献,正确地排序相关作者。

    (3)侵犯科研人员所属单位的论文署名权。经常表现为科研人员把在原单位完成的工作整理发表,署上工作调动后现单位的名称;还可表现为盗用其他无关单位名称投稿,以获得不应获得的利益。

    (4)在没有实质性贡献的文章中要求署名或同意署名。

    (5)没有实质性贡献且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挂名,挂名作者知情后不以适当的方式否定该署名,且使用该挂名署名谋取了个人的利益。

    判定的要点是科研成果署名是否按照成果各相关方的实际贡献如实署名。

    15.侵犯知情权。在生物医学等涉及人类的研究中,科研人员未履行相应义务,确保受试者享有应有的知情权。判定的要点是被指控人未明确而充分地履行了告知义务并产生不良后果。

    16. 侵犯隐私权。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未建立严格的信息安全制度,未将研究中涉及个人的各类信息及数据妥为保管,未能切实尊重和保障受试者个人隐私。判定的要点是确认被指控人在受试者个人隐私泄露过程中存在明显过失。

    17. 侵犯科研合约。

    表现为:(1)不按合同约定使用科研经费,将预算中明确规定用途的科研经费挪做他用。(2)变更科研主体,违反合同约定,私下将科研工作委托他人代为完成。(3)更改研究内容,不按合同约定开展既定目标的科学研究转而去研究其他问题。(4)虚报结题报告,使用其他成果冲抵本项研究的结题要求。(5)违反保密约定,不履行合同中资助方所要求的保密条款,或未按要求保守国家秘密等。以上不端行为认定要点是对照合同约定,审查相关的科研过程。

    18.滥用学术权力。

    (1)在学术评议过程,利用个人的学术权力,违背学术民主基本要求,操纵或引导学术评议结果。(2)在学术评议过程中接受请托、游说和打招呼等手段谋取个人或特定学术团体的利益。

    滥用学术权力行为往往呈现隐蔽和间接作用的特征,认定困难。建议严格核对相关评议既定程序的执行情况,评议过程的程序性的瑕疵往往与学术权利人不端行为有关。

    第六类:不守科研伦理规范

    科研伦理是指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遵守的社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应当进行伦理审查的科研活动来说,伦理审查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置性程序,其目的是审定科学研究内容和过程是否符合伦理要求。不履行伦理审查义务或不执行伦理审查意见的行为均可界定为科研不端行为。这些行为也可能会涉嫌违法。

    19.不履行伦理审查义务。按照规定需进行伦理审查的科学研究,科研人员应主动在科学实施前提交伦理审查申请,并通过伦理审查,获得相应许可。需要更改实验方案、扩大研究内容、超出原有伦理审查范围的,应重新进行伦理审查。

    违背上述要求,未通过伦理审查而开展科学研究的,均属于科研不端行为。认定的要点是检查其是否拥有合规的伦理审查意见书。

    20.不执行伦理审查意见。需要进行伦理审查的科学研究,必须按照伦理审查通过的实验方案、知情同意内容、重要信息管理措施、重要样本管理措施等严格执行。

    一些科学研究虽然通过了合规的伦理审查,但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不遵照伦理审查意见执行,可判定为科研不端,其要点是对照伦理审查档案资料检查其执行情况。

    本文是笔者研究国内外各种科研不端案例的学习小结,也结合工作实践对每种科研不端行为的判定给出了判定要点建议。希望对大家认识和批判科研不端行为有所裨益。

     


    附件:

    友情链接: